配资门户网官方平台
提起荷兰,你首先会想到什么?
是那个在大航海时代纵横四海、被称为“海上马车夫”的贸易强国,还是童话般的风车、五彩缤纷的郁金香?是维米尔的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、凡·高的《向日葵》,还是“世界平均身高最高国家”的纪录保持者?是传说中“自行车比人还多”的骑行天堂,还是球迷们为之疯狂的“橙衣军团”?……
在来这里留学后,我对荷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受。
01 荷兰的社会文化
作为一名医学教育领域的博士生,我总是不自觉地关注人们的健康。而荷兰留给我的最深印象之一,就是:这里几乎没有肥胖的人。
我不禁疑惑:在全球流行“富贵病”的今天,为什么荷兰人的身材保持得如此之好?这个问题,在我与荷兰人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逐渐找到了答案。
一是荷兰人普遍比较注重饮食健康,我身边的荷兰同事们每天都会计算摄入的卡路里和营养。二是荷兰人的运动量非常大。荷兰拥有完善的自行车道系统,大多数人习惯骑车上下班、购物甚至接送孩子,风雨无阻。
对于荷兰人来说,骑车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健康理念。记得有一次,我推着电动车和 70 岁的大导师一起散步,他对我说:“国洋,你这么年轻就开始骑电动车了?我们这边都是尽量推迟骑电动车的年龄。我之前去医院,每天来回要骑行 30 公里。”
骑行之外,荷兰人还热衷足球、排球、橄榄球、徒步、登山……可以说,体育运动贯穿了荷兰人的一生。我的同事中,曾有人参加“24 小时不停行走挑战”,还有人去沼泽地里穿着特殊装备泥泞前行数小时。
受他们影响,我也开始尝试游泳、壁球、网球和力量训练,将运动当成了每天必做的事。
在运动之外,荷兰留给我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其平等、包容的社交文化。荷兰社会氛围整体包容、开放,得益于此,人们可以更坦然地做自己。即便是作为少数群体的留学生,在这里也可以很自在,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什么或做错什么。
此外,这里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明显,或者可以说等级感相对较弱。例如,在日常交流中,我们从不会称呼导师为“某某教授”,而是直接称呼其名字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,我可以自然地邀请导师来家中做客。
荷兰另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人们普遍拥有“Go Dutch”(出去吃饭或聚餐时,大家 AA 制,各付各的)的习惯。这反映了荷兰文化里对平等和独立的重视。
在荷兰人看来,金钱方面的清晰与独立,是一种尊重,而不是小气。无论是朋友之间聚会还是情侣约会,AA 制都不是什么尴尬的事情,反而是一种“你我平等”的体现。
对许多荷兰人来说,幸福并不等同于更高的收入或社会地位,而是一种平衡而稳定的生活状态。我猜测,这种心态的形成,或许与跨越阶级的机会相对有限有关。
荷兰中产阶级人群数量占整个社会的近80%,在这里,向上流动的机会微乎其微,倒不如更专注于当下的生活质量。
同时,这也造就了一种较为普遍的“中产生活方式”——人们非常重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,认为能够按时下班回家、吃上一顿热饭,周末与家人一起骑车郊游或与朋友在阳光下喝咖啡闲聊,晚上窝在沙发上看一集喜欢的剧,就是“幸福”。
有位同事曾对我说:“我知道你们可能会觉得在家里看电视是浪费时间,但对我们来说,那是和家人一起放松的时刻,是一种亲密的陪伴。”
此外,如果你走进一个荷兰人的家,你会惊讶于他们对居家环境的用心布置。从温馨和谐的室内装饰,到打理得井井有条、充满生机的花园,生活中的细节处处透露着荷兰人对“美好日常”的珍视与追求。
02 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
和社交媒体上很多人的“渡劫式读博”不同,我的博士生活总体而言是幸福的。这种幸福感,并不是因为学术研究节奏轻松,而是来自于良好的支持系统——导师团队的全力支持、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,以及学院整体的友好、包容氛围。
我有三位导师:一位是日常指导我的小导师,每两周与我单独会面一次,帮助我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;另一位是大导师,负责帮我把控研究的大方向;还有一位导师是前医院院长,协助我进行研究对象招募与经费申请。
每月,我们会开一次所有导师都参加的组会。刚开始的时候,因为要一个人面对三位导师,还需要用英文阐述研究思路,我特别紧张。但导师们的包容与鼓励让我迅速建立起了信心。大导师在第一次会议上就对我说:“国洋,你的英语已经很好了,只是你太紧张了。”另两位导师也会主动放慢语速,努力让我理解每一个细节。
这份温暖,不仅体现在口头鼓励上,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上。他们会认真阅读我写的论文,逐句修改,有时甚至改得“面目全非”。即便如此,他们依然会对我说:“你已经做得很好了,只是还可以更好。”这种鼓励式的反馈风格,让我得以不断进步。
当然,我们之间并不是没有分歧,曾经也发生过冲突。但这些冲突都被善意、理解和沟通所化解。他们包容我的不同,也允许我在试错中不断成长。
除了导师的关怀,博士生之间的友情也让我感觉非常温暖。我们学院的博士生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印度、德国、比利时、南非、日本等多个国家。日常,我们会一起学习、一起旅行、一起做饭,也会一起吐槽荷兰多变的天气和研究中遇到的困难。
以前,我会觉得文化差异大的两个人很难成为朋友,但亲身经历后才发现:只要对方足够开放包容并且品性善良,可能性是极大的。这些跨越国籍的友情,在异国乡显得格外珍贵。
在荷兰生活期间,我的大多数社交活动都发生在学院内部。正因如此,我对荷兰的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我所接触的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、思想开放且包容的人,他们的善意、专业与真诚,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非常积极的印象。衷心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予的出国机会,让我有幸走进另一种文化,并在异国生活的点滴中,更加认识了自己、理解了世界。
来源:《留学》杂志2025年第13期
编辑:李翊洁
终审:旭艾
联系电话:010-67071542
衡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